BIG FIVE:非洲「五大」

非洲五大,可說是非洲獵遊活動中的五大巨星,誰不是追著牠們將其影像一一收入相機裡…

很多人對於非洲的印象總是會和動物們聯想在一起,就如大部人都看過的迪士尼動畫「獅子王」,很快就在腦海裡播放起來:獅子吼叫、大象鳴號、水牛潛伏在高草叢中、犀牛在荊棘樹下威風凜凜、豹在夜幕降臨時悄無聲息地巡遊。你一定曾在書本上看過「五大」動物,也在電視上見識過牠們,但現在是時候親自來瞧瞧這真實的一切了,親身經歷的才最精彩,而且要體驗這個最興奮、難忘且令人振奮的旅程,與「五大」動物面對面,沒有比非洲更好的地方了。

名字的由來

在非洲這五種動物「獅子、大象、水牛、犀牛和豹」為什麼被稱為「五大」呢?

這個詞最初是由所謂的「Great White Hunters」在19世紀及20世紀初狩獵盛行時期所使用的獵捕術語,當時的專業獵人們追求以最短時間獵獲最多的戰利品。對追求特殊經驗的外來旅行者來說,這是一種成年禮,從美國總統到歐洲王室貴族,乃至各國元首,都來到非洲射殺大型、危險的動物。「五大」很快就成為了步行狩獵中最危險的動物,於是這個名稱也因此流傳下來;當然這種情況現在已經不會再發生了,改透過相機鏡頭來實現。

#獅子

獅子可說是「五大」之中最受期待的動物,因為牠象徵著非洲之旅,其魅力、力量與美麗,讓每個人都想一睹被稱為「萬獸之王」的風采。

過去,數以百萬計的獅子曾遍布全球,但如今保育專家估計只剩下約25,000到30,000隻,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在南非,無論是在國家公園還是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你有很高的機會能見到獅子。

獅子是草原和開闊平原上的生物(森林中很少發現牠們),並且以獅群的形式生活,通常由5至15隻組成,牠其領地大小而定,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則以至少一個由高達25隻動物組成的大獅群聞名,牠們是社交性的家庭動物,相關的雌性領導獅群,通常會有一個強壯的雄性作為頭目,牠是在與其他雄性激烈競爭後獲得領導權的。母獅留在獅群中,而年輕的雄性在2至3歲時就會離開。雄性有時會形成聯盟來提高狩獵成功率,但你很少會看到一個獅群中有超過四隻獅子。

母獅在四歲開始繁殖,經過約14至15週的懷孕期後,通常產下三或四隻幼獅,同一獅群中的母獅經常同時或接近同時生產,這樣可以共同餵養並提供全天候的照顧。別指望能看到老獅子,牠們通常在戰鬥中敗北,往往因傷亡而死,或是無法再狩獵。獅子在五至九歲時是最強壯的。雄獅一旦接管獅群,就得努力維持其地位。年輕的雄性總是伺機挑戰。

有些獅群專門獵食特定動物,並發展出對此目標的專項技能——如小象、鴕鳥、角馬。除了人類獵人外,獅子沒有天敵,但幼獅可能遭遇到流浪的雄獅攻擊,這些雄獅為了接管獅群會殺害幼獅。土狼、豹子和野狗也會殺害幼獅。

#大象

或許應該稱非洲大象為「萬獸之王」,牠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陸地動物。光是牠的耳朵就長達2米,寬約1.2米(差不多雙人床的表面積),每隻重達20公斤,而且牠們能長到超過3米高。在南非,你可以見到上百頭的大象群,無論是在克魯格國家公園,還是私人保護區的小型繁殖群。

大象是非常社交化的動物,由雌性領導。一個象群通常會有一個擁有廣泛文化知識的雌象領袖,她負責引導象群,控制其行動,並選擇前進的方向和速度。即使在進食時(成年大象可以說是自然界中最靈活的素食者,一天可以吃掉高達300公斤的草、樹皮、樹枝和葉子),象群也很少遠離雌象領袖。

當公象長大到青少年階段,牠們會離開象群,獨自生活,或形成單身漢象群,或者尋找那些早已離開象群的老年公象為伴。

第一次見到小象寶寶,肯定會是你最難忘的記憶之一。這些小東西,有些甚至還不到牠母親肚子的高度,怎麼避免被象群踩踏或壓扁呢?媽媽、姐姐、阿姨和表姐妹們總是保持警覺。看母親如何保護自己的寶寶,總是把自己放在危險和孩子之間,以及整個象群在受到威脅時立即進入集體防禦模式。

如果大象鳴叫,你肯定聽得到,但牠們相互溝通時所發出的次聲波肚子咕嚕聲對人類的耳朵來說太低,通常聽不見——然而研究顯示這些聲音的範圍可以達到數公里。

別以為大象龐大就代表緩慢;當象群感到驚恐,或需要快速移動時,大象可以達到高達40公里/小時的速度,比你跑步還快。大象愛水。看到象群飲水、玩水、濺水、游泳和泡水,肯定會是你最喜愛的旅行回憶之一。

#水牛

千萬別被好脾氣模樣的非洲水牛騙了。這種脾氣壞、情緒化又壯觀的動物可能是「五大」中最具危險性的,特別是當你步行時。美國小說家羅伯特·魯爾克寫道,「水牛總是看著你,好像你欠他錢似的」。當你(最好是從車內的安全位置)和水牛面對面時,你就會明白魯爾克的意思了——那眼神冰冷、精明又狡猾。

水牛是社交性動物,以大群體活動,有時數量達數百頭,牠們一起啃食長草,集體移動覓食。乾旱季節,你常可以看到一團塵霧標誌著一群水牛即將抵達。水牛每天必須飲水,看到一大群水牛靠近水源地,通常是清晨或黃昏,是個難忘且嘈雜的體驗。

辨認公母水牛很容易。公水牛更黑、更大,擁有巨大的強力犄角,在中間連接形成「牛額」。當水牛為了地位和母牛爭鬥時(水牛不是地盤性動物,不像「五大」中的某些動物會為地盤而戰),犄角碰撞的噪音非常壯觀。據估計,牠們犄角的撞擊力等同於一輛汽車以50公里/小時撞向牆壁。

母水牛較小,顏色偏紅棕色,且牠們的犄角較細窄,中間不會連接在一起。小牛通常在雨季出生,雖然牠們能立刻用搖晃的腿站起來,但要幾個星期後才能跟上群體的步伐。

雖然水牛的感官大多發達,但牠們超級敏銳的聽覺幫助牠們找到食物並警覺到危險。通常會有一個主導的公牛,如果群體巨大,可能會有多個,待在群體中央,還有「探路者」,這些可能不是最大或最好的,但引領群體並維持其團結。

#白犀牛

你的第一印象會是牠的體型和重量,而且可能會好奇,如此像史前時代的動物怎會存在數千萬年之久,雖然不幸的是,現代偷獵的殘酷和強烈程度對物種的持續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

作為第二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白犀牛的名字與其顏色毫無關係。這是早期荷蘭移民將動物的寬闊嘴唇稱為「wyd」(寬),後來誤解為「白」。這是一種非凡的動物,重達近2,500公斤(約5,500磅),通常可活到40歲。因為牠是草食性動物,食用粗硬的草,所以需要大量水分來消化食物,每天都需要飲水一次。有時你會看到犀牛吃泥巴或土壤,這作為一種膳食礦物質補充。而且犀牛的角用於打鬥和防禦,並未以任何方式附著在頭骨上。

母犀牛們小群體生活在一起,當一頭決心的公犀牛決定交配時,個體會分開。一次只有一頭小犀牛出生給一隻母犀牛;犀牛媽媽對她的幼兒非常保護,必要時會擊退攻擊的公犀牛。小犀牛若遇危險逃命時,總是在母親前方跑(而黑犀牛幼兒會在母親後方跑)。

你經常會發現白犀牛在熱烈的日光下休息,或在泥水中打滾。乾燥的泥巴作為防曬霜、冷卻劑,並有助於驅除隨著乾泥脫落的寄生蟲。

注意路上旁邊的犀牛糞堆。這些是巨大的糞堆,由某個特定的公犀牛定期排便來標記其地盤。母犀牛和非主導的公犀牛也會在這些糞堆上排便,作為其他犀牛的標記和資訊信號。

犀牛視力不佳,但聽覺和嗅覺極佳;觀察犀牛的耳朵——牠們不斷地在所有方向旋轉,判斷周圍發生的事情。不要以為因為牠龐大笨拙就是緩慢的動物。如果牠正在逃跑(或追趕你),牠可以達到40公里/小時的速度。

#黑犀牛

另外,黑犀牛比牠較大的「白」親戚小,更孤獨和難尋,且有較短的頭和喙狀的唇,用於瀏覽樹葉和樹枝。由於其易怒的脾氣,被認為比白犀牛更危險,現今牠已是非洲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豹

所有去到非洲獵遊的旅客都想要親眼見到美麗、迷人、性感且戲劇性十足,也是最難捕捉的「豹」,牠們是獨居動物(除非在交配,或母親帶著幼崽),無論公母都會激烈地捍衛自己的狩獵地盤不受其他豹的侵犯。

被認為是非洲掠食者中最有成功,如果不是最成功的,豹子是潛行的高手。如果你幸運的話,尤其是在夜間駕駛(因為豹子是夜行性動物),你可能會看到豹子悄無聲息、殘忍地潛行獵物,然後在距離獵物5公尺內,用強勁的力量彈跳攻擊。突襲是牠的主要攻擊方式。

豹子常常把獵物用力拖到樹上以避免被其他動物,尤其是獅子和土狼竊取。留意大老樹的厚密垂掛枝條,你可能會發現一隻豹子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在那裡小憩,或是在享用獵物。豹子費盡心思地通過尿液標記、刮地和在顯眼地點排便來宣示地盤。牠們試圖避免和其他豹的對抗(除非在保護地盤),因為作為獨居獵手,牠們不能負傷。

豹是好母親,非常照顧牠的後代,當幼崽非常小時,會將牠們從一個安全的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這很幸運,因為幼崽對其他豹子、獅子、土狼和野狗都很脆弱。看看耳朵後的黑色斑紋和母親長尾巴的白色尖端,這些是小幼崽跟隨的信號。

那長尾巴在豹子攀爬樹木或狩獵時也用作舵來保持平衡。豹子也有長鬍鬚,作為觸角來判斷灌木和樹木之間的空間,這是夜間獵手不可或缺的工具。

非洲的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陸續出現了幾個其他的「五」,例如「Little Five (小五)」,包含了豹紋陸龜和象鼩鼱這樣的動物;還有「Shy Five (害羞五)」,以及「Ugly Five (醜五)」,最後這個名單,坦白說,有那麼一點主觀色彩。

在當今,「五大」不僅是對非洲野生動物的象徵性描述,它們也成為了生態旅遊的重要焦點,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這種轉變有助於推廣保育意識,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些動物的價值,而不僅僅是作為狩獵的對象。在許多保護區和國家公園,人們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到這些動物,而不干擾它們的生活,這對於提升公眾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理解和支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五大」動物依然面臨著多種威脅,包括棲息地喪失、偷獵和人畜衝突。為了確保這些動物的未來,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包括設立和擴大保護區、執行嚴格的反偷獵法律,以及促進當地社區的參與和教育。通過這些努力,我們有望保護這些非洲的象徵性動物,讓它們成為未來幾代人能夠欣賞和學習的自然遺產。

相關文章

blog9
去非洲獵遊+攝影的行李打包清單
blog001
動物大遷徙攻略【肯亞篇】
ranger
Guide 和 Tracker 的不同
BLOG2
動物大遷徙攻略【坦尚尼亞篇】

INSTAGRAM